对揭阳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第44号提案的答复

来源:M6平台    发布时间:2023-11-12 23:40:03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其设施管理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根据《揭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办理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提案的通知》要求,市应急管理局作为第44号“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其设施管理的提案”主办单位,我局格外的重视,将提案办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切实负起职责,严格认真推进提案办理落实。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把加强应急避难设施建设管理与做好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市应急管理局成立了提案办理工作专班,由局主要负责同志亲任组长,分管主要职能科室副局长任副组长,资源与预案管理科、综合减灾科、应急指挥中心、自然灾害救援科、法制宣传科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统筹协调推进提案办理工作。二是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经征求、综合各会办单位意见,制定印发了《揭阳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其设施管理的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揭应急〔2023〕47号),明确任务要求,严要求、高质量推进提案办理。三是加强调研督导,狠抓工作落实。我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调研督导的通知》,组成了调研督导组,采取座谈交流、随机走访、现场查看、督导检查等方式,察实情、求实效,更有力有效推动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结合推进《揭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办理市政协七届二次会议提案的通知》及《揭阳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其设施管理的提案办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工作落实,各级各单位总体上都能按照《揭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建立完整管理工作机制,遵照抓好本区域本单位系统相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日常管理维护工作落实。揭东、揭西、普宁、惠来等县区分别制定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细则》,完善具体的管理规定,进一步落实明确县(市、区)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在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方面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学校认真履行业主单位职责,积极努力配合地方政府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设施管理工作,全方面提高场所公共服务效能。市城管执法局实行台账化管理,按照职责范围指导加强全市在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区域设置的7个避难场所等所属场所的管理。市发改局、民政局、自然资源局、文广旅游体育局等部门明确职责,加强和规范机制建设,抓好本单位本系统相关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切实提升避险救助能力。

  1、综合利用,因地制宜增设避难场所。坚持“多灾种综合应对、多资源综合利用、多功能综合配置”原则,各县(市、区)结合贯彻落实《广东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全方面开展行政村(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的通知》部署要求,重点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按照区域条件和真实的情况,综合利用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广场、体育馆、公园、村(居)委会办公场所等公共设施,充分设置避难场所。截至2023年8月15日,全市共设置避难场所1532个(处),可满足约214万人临时、短期避难,其中市级(中心避难场所)2个、县(市、区)级(固定避难场所)25个、特定群体3个、镇(街)级84个、村(社区)级1418个。比2022年统计1497个(已剔除揭西县重复24个)新增 35个,其中市民政局3个、揭东区3个、榕城区 20个、普宁市2个、惠来县7个。

  2、统筹规划,对标对规建设避难场所。一是从总体设计上统筹做好避难场所建设规划。市自然资源局在编制《揭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中认真落实防灾避难场所建设要求,提出中心城区要结合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等空旷地带建立多层级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不宜小于500米,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2-4千米。规划中心避难场所2个,固定避难场所58处。并指导普宁、揭西、惠来等3个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设计落实加强应急避难设施建设要求,保障用地空间要求。这些防灾避难规划为我市在新建区域和人员居住密集建成区中避难场所建设明确了目标要求。二是按照规范规定要求,指导推进各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加强各县(市、区)学习贯彻《特殊设施工程建设项目规范(住建部公告2022年第44号)》《防灾避难场所设计规范-GB51143-2015(2021版)》《城市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标准(建标180-2017)》及《揭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规定要求,科学合理统筹推进避难场所建设,并按不同类级避难场所配置完善各功能区应急设施。三是突出抓好人员居住密集等重点区域扩大避难场所面积工作。榕城区2022年末全区非流动人口94.18万人,该区针对市区建成区如东兴、东升、榕东、溪南等街道人员居住密集区,尽最大可能合理规划设置避难场地,提案会办阶段来,该区已新增设避难场所20个(处),其中镇(街道)级4个、村居级16个。下一步将充分的利用周边沿江绿化带、公共开阔地域设置避难场所,做到日常可休闲,应急可避险。揭东区注重完善人员居住密集区域的揭东区人民广场、榕泰广场2个区级避难场所及其他避难场所功能设施设置配套。该区已建成区镇村三级避难场所248个,总面积达151.293万平方米。市民政局立足部门职能,认真贯彻执行《揭阳市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办法》,积极努力配合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其设施管理工作,推进市区所在地市救助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和市社会福利中心(揭阳市聚龙湾护理院)3家市属福利机构作为特定群体应急避难场所,并逐步规范机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确保应急避难设施满足应急启用、开放的功能和要求。

  3、多措并举,完善应急避难设施和物资配备。一是依照平灾结合的原则,全市各县区在财政资金紧缺情况下,都想方设法投入资金,按照相关规定要求设置完善基本功能设施。根据各县区上报和调研随机走访、现场查看情况,各地应急避难场所大多数都能按要求配套完善应急指挥管理、应急标志、应急供水、供电、厕所、通信、物资仓库等基本功能设施。如应急标志方面,大多数都设置了应急避难场所功能分区图、示意图,在应急避难场所各功能分区设置应急设施标志,并在通往应急避难场所的关键路口、主入口处设置醒目的应急避难场所导向标志。如普宁市以点带面,投入资金约5万元对明华体育馆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升级改造,设置避难场所室内室外标识,增设室外宣传栏,改造应急物资筹备室,购置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文件柜等办公设备设施;揭东区投入资金约5万元更新维护2个区级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牌和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中国电信揭阳分公司结合落实三防工作,组织力量全面排查优化各应急避难场所网络信号,确保应急通讯畅通有效。二是注重加强应急物资配备储备。各类应急避难场所大多数都按要求设置了储备仓库,并结合实际储备了适量的折叠床、应急帐篷、棉被、应急照明、矿泉水等应急物资。部分县区结合实际将部分应急物资统一储备在县区级应急物资仓库。市发改局认真做好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在做好现有两处市级救灾储备物资存放点管理的同时,按照市级救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建设规定要求,协调推进市物资应急保障中心项目建设,并通过委托第三方签订代储协议方式,充实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中食品类和生活用品类物资储备。各县(市、区)结合做好防御今年第五号台风“杜苏芮”应急物资的调拨储备工作,将折叠床、帐篷、棉被等部分应急物资分拨到辖区各相关应急避难场所。如普宁市下拨给流沙东街道、云落镇、大坝镇、麒麟镇等乡镇300床折叠床、150床棉被、150床毛毯、600床毛巾被、600床清凉被、30箱保暖服、彩条布0.2吨等一批应急物资。市文广旅游体育局明确责任,落实专人,认真做好所属的揭阳楼广场和揭阳文化广场两个市级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仓库的清理和登记更新台账,并协调做好下一步增补计划。三是结合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十个有”建设,逐步加强镇(街)、村(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设施设备配套。各地充分的利用村(社区)办公场所、文化活动中心、学校等公共设施设置村(社区)级应急避难场所,并按照“十个有”其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基础要求,在场所内张贴应急疏散路径图,设置避难场所标志,配备大喇叭、警报器以及手电筒、移动照明或应急发电机等应急照明设施,做到日常有宣传、风险广知晓、灾中可避险、受灾得救助,目前全市已实现“十个有”建设全覆盖,有效提升避险避难救灾能力。

  一是常态化开展防灾减灾宣传。结合今年“5·12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南粤行”等活动,全市各级各相关的单位举办了现场宣传、电子宣传屏、分发宣传资料和“五进”等“定点+流动”多种形式宣传活动,并举办全市应急管理暨防灾减灾知识视频培训班、组织常见灾害的应急演练、“安全生产月”点亮地标性建筑活动等多种形式,同时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公众号等媒体、媒介,广泛开展应急避难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让“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理念深入人心。5月11日由市减灾委办、市应急管理局联合揭东区在榕泰健身广场举办“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水平发展”主题系列宣传活动;6月16日由市安委办联合榕城区、高新区在文化广场举办“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主题咨询日活动。同时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宣讲活动,阶段来共开展活动29场次,普及知识23016人次。二是专题化抓好避难场所宣传。将全市所有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具体名称、详细位置、面积、可容纳人数、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在市应急管理局网站、公众号等媒介公示公开,以便社会公众了解知晓。并通过“一网统管”“一键通”系统平台制作全市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分布图,以便各级各单位和社会公众及时网上查阅,同时注重加强应急监测预警网络站点平台建设,视情根据救灾避险避难需要,进行应急避难避险信息“全网信息”发布。此外,全市各类避难场所大部分都设置了固定式宣传栏,部分有条件的避难场所还设置了电子宣传栏,进行定期或滚动式宣传。三是标准化推进防灾减灾“十个有”中的宣传栏建设。制作完善各行政村(社区)风险地图、防灾减灾明白卡、《防灾减灾手册》等资料,设置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栏,逐步强化基层防灾减灾、应急避难知识宣传,切实提升村(社区)干部队伍、广大群众应急避难避险能力。

  在全市各级和各会办单位的格外的重视、齐抓共管、一起努力下,我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得到了有力的推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对标有关标准规范和应急管理工作要求,在避难场所规范管理、局部地区的建设体量、应急设施配套建设、应急物资储备和资产金额的投入等方面都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下一步,市应急管理局将认线年底前制定出台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目标、措施,加强和规范避难场所建设管理,强化资金保障,逐步完善应急设施配套和物资储备,切实增强我市综合防灾能力。


返回

X

M6平台 M6平台

400 0609 929

商家将通过平台提供的号码与您通话立即拨打

立即拨打